王浩澤先生是AA投資創始合伙人,有兩次海內外成功的連續創業經歷。2010年起,王先生進入風險投資行業,從事股權融資和天使投資業務,目前主要關注TMT領域的技術創新;王先生曾幫十余家企業成功融資,包括集盛星泰、漢柏科技等,投資案例包括oneapm、Udesk、LogInsight、云帳房、兜行、盈方微(000670)、信匯新材料等。王浩澤先生畢業于英國樸茨茅斯大學,獲得國際貿易學士學位及市場營銷碩士學位。
以下內容為王浩澤在天使茶館關于“如何做好B2B領域的天使投資”的主題分享。
To B領域的投資環境
我覺得投資會涉及大環境和小環境的一些因素
大環境方面,以目前國內的創業角度來說,企業服務這個領域才剛剛開始。我雖然從3年前就開始投這個領域,但那個時候國內的VC機構還沒有配置單獨的小組或者團隊專門看企業服務這個領域。大部分的VC機構,比如紅杉、IDG等,可能會有幾個人在盯安全或者大數據相關的項目,但對于整個企業服務的重視程度還沒有今天這么高,現在大家的重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,也有非常多的創業者愿意在這個領域創業。有一些領域會特別集中,比如OA、CRM、HR等。 To B創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Salesforce,所以在CRM這個領域,拿到大筆投資的有三/四家,小筆投資的就更多了。在OA、HR領域,過去屬于創業比較集中的領域,對于很多原來做To C的公司來說,相對比較好轉型。但是往往創業的人越多,在這個領域想投到一家前景好的公司,難度就會更高。因為競爭會更加的激烈,而且競爭對手拿到投資的機會也會更多。
小環境方面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DOMO和Slack這兩個企業的新聞?Slack是硅谷最近發展非常快的一個企業,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企業版的微信,它集合了一個企業的客服或者salesforce等的數據,把它形成一個消息系統,推送給不同的人、不同的部門,替代了部分的郵件和內部溝通的工作。國內很多的VC,也想投出一個中國的Slack,然后享受更高的發展紅利。但是我覺得從現在的狀況來說,這個事在一兩年內幾乎是不可能的。為什么?因為Slack是集合了企業不同的服務數據,集成之后實現內部流轉。但是國內,這些企業服務的領域還沒有發展起來,即便是發展起來的企業,也沒有提供API的接口,沒有數據能夠讓中國的Slack企業去調用、去集成實現信息的內部流轉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首先需要有一波的SaaS企業發展并成熟起來,有一定知名度和普及率了,同時大家開放API接口,只有這樣,這些中國的Slack們才能拿到數據并實現信息流轉,才會出現Slack這樣的公司。
DOMO也是類似,它是基于數據分析給企業提供決策輔助的工具。它能夠集合企業的HR、銷售、財務等各方面數據,來給企業提供管理和決策輔助,比如有員工離職,他能提示離職員工所帶來的銷售額影響,需要招什么樣的人或者什么樣的團隊能補充這個人所造成的損失、財務方面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等等,這些都涉及到數據的集合,需要把企業HR、銷售等各方面數據進行整合。和Slack模式一樣,如果前面的環境還沒有形成,想投到這樣的企業,還是比較困難的。
投資MP3理論
創業或者投資,要考慮非常多的環境因素、前提條件,創業公司是否處在一個最佳的創業時點等。如果確定了我們看好的領域,決定在這個領域進行投資,也選定了一些方向,這時就會涉及到怎么樣去判斷一個企業,怎么樣去做投資。
我自己總結了一個MP3理論,包括一個M(Market市場)和三個P(People團隊、Product產品、Prediction預測)。
1.市場
首先要判斷這家公司所面對的市場是否足夠大、是藍海還是紅海、是向上發展還是逐漸萎縮向下走。
市場規模如果不夠大的話,可能投起來就會比較吃力。這個市場一年就那么幾個億的規模,你在里面占到50%或80%的市場,依然非常的小。除非與這個小的細分領域臨近的相關領域沒有人做,通過這個小細分有機會去切入或輻射周邊領域,獲得一個整體規模不錯的市場。
對于一個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和沒什么人做的藍海市場,怎樣去做投資判斷呢?如果是比較看好的藍海市場,毋庸置疑我們就可以投;如果是紅海市場,那公司一定要有核心競爭力,最好在運營上有某些大幅度的提升能力,才能夠用高效率或低成本去改變這個市場的格局。
向上增長和向下萎縮的市場,其實這兩方面都有投資機會,并不一定必須是在向上走的市場。比如供應鏈電商里的“找鋼網”,鋼鐵行業或者其他一些傳統行業,雖然在向下走,但是這些領域的規模足夠大,大到基本死不了,就算行業整體向下走,利用我們對行業效率的大幅提升依然有很多機會。因為向下走的行業,它的成本一定是擠壓非常嚴重,有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需求,這時如果你投資的項目,能夠提升效率、撬動市場,提供更多服務,也是大有可為的。
2.團隊
我們不會投只有一個人的項目,無論這個人的能力有多強!這個項目可以沒有產品、沒有銷售額,但是一定要有最少兩、三個人的核心團隊,這對我來說是比較關鍵的事情。因為早期項目,無法看到CEO招人或者聚攏人的能力,如果他不能找到彼此之間有配合、有分工、性格有差異能互補的人,那我覺得這不是一家值得投資的公司。
我覺得那些開發企業服務產品的團隊,有一個好的CEO、一個好的CTO或者銷售總監很重要。不同細分領域的CEO可能會有不同的側重:軟件技術領域就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,那CEO可以是偏技術方面的人;對于應用領域來說,我覺得一個有銷售背景、對行業有一定理解的CEO,可能效果會更好。比如說OneAPM,CEO是做技術出身,對行業技術發展的理解非常強,他的二把手副總裁是做銷售出身的,這樣的配合就非常好。再比如我投的Udesk,主要做渠道智能客服,我就是看中CEO有很好的銷售背景,他之前在浪潮所帶團隊一年能夠完成1億多的銷售額。我覺得在應用層,技術壁壘沒有那么高的情況下,CEO要具備把產品或服務賣出去、獲得比較高的市場占有率的能力,營銷背景就會顯的比較的重要。
3.產品
包括產品自身的優勢、競爭的壁壘等。我投To B領域的公司,更希望把這個公司做技術方面的拆分,找出哪些是這個領域的技術關鍵點,然后看公司所招的人,與這些關鍵技術是否足夠匹配。2013年的時候,我準備在數據分析領域投一家公司,就把當時國內這個領域的公司看過了一圈,感覺還不足以滿足我投資的要求,因為他們都是用一個開源軟件來做,但可能就會面臨無法實施產品化、無法應對高并發等方面的問題,對于大型企業用戶來說實施部署是有一定困難的。但國內一些投資機構投了這樣的企業,其實產品技術難度并不高。我覺得如果我們想去投,一定是要很長時間去做這方面的研究,要形成自己的智囊圈,能夠找到國內相關技術的牛人,幫助我做一些判斷。
4.預測
對于成熟期企業來說,可以通過財務報表來預測銷售額,可以通過市盈率計算估值,等等。但是對于早期公司來說,我更多的是需要被投資公司,做一個時間軸的規劃,比如說3個月、6個月、一年時間,公司能夠做到什么樣的程度?需要多少人?這些人的薪資水平?等等。關鍵的時點和里程碑,比如產品上線的時間、上線磨合的時間、正式推廣的時間、以及下輪融資的時間等等。
我覺得一個公司的CEO,看他是否有良好的規劃、招人和預測能力,判斷公司何時缺人、需要什么樣的人、從哪些地方去找到這樣的人,也是一種能力,這些都非常有助于我去判斷這個公司。